《美国印象》序言
三千多年前中国殷人航渡美洲的猜想至今仍是历史之谜,公元五世纪中国僧人慧琛发现美洲的假说亦无定论,直到16世纪麦哲伦率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旅行,才真正分清了东印度群岛与西印度群岛的区别,确认了美洲的版图——一个远离亚洲的西方新世界。
当读完了荆强先生的《美国印象》时,我仿佛也搭上了麦哲伦的航船(现在我们已在这条船上),重新梦游了麦氏逝后近五个世纪的美利坚合众国——这个被称为“天堂”或者“地狱”的西方世界,细细地观赏着作者捕获的一个个真实自然又震撼心弦的瞬间:
当我看到伫立在独立广场上不同肤色的美国人时,好像依稀听到杰斐逊在宣读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能出让的权利,其中如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印第安人的部落生活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倘不是五百年前哥伦布把土著人误认为印第安人,倘不是1763年英王乔治三世发布“公告”,禁止越过阿巴拉契亚山移民,很可能土著人今天也会在密西西比河与落基山之间的狩猎场上建起自己的曼哈顿……
高大的汉白玉林肯总统的雕像,使人肃然起敬,正是这位美国历史上第16任总统,在1863年正式颁布了《解放宣言》,永远废除了奴隶制度,给被奴役、被压迫的黑奴发放了“解放证书”,使黑人获得了自由,从而推动了美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因此受到美国人民的纪念和尊敬……
纽约的摩天大楼上空飘扬的星条旗、庄严神圣的教堂里传出的深沉的钟声、白宫铁栏外嬉戏的儿童、国家公园绿茵坪上休闲的老人、西部乡间欢快自由的牛仔……如一首交响曲,给人们留下了隽永的意味。
最后,作者以蒙太奇的手法,告别了小小的钻石岛,当看到泽纳医生和他的朋友们挥手告别的情景时,我有些眼涩了。这时一种细腻、复杂的情感,使读者、作者和主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人们之间充满了爱、彼此成为朋友。船就要离开小钻石岛和岛上的主人,留给大家的是些酸楚和依恋。
当我合上这本书册时,恍然从这场西行漫游中醒来:我怀着一种难言的心情,带着一个东方人对这块新大陆的真切印象,离开了美利坚、离开了曼哈顿、离开了小钻石岛……
曾 毅 (东方国际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