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整整五十周年了。半个世纪以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我国的文艺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讲话》精神重放异彩,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落实,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作为一个年青的文艺工作者,回顾自己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实践,深深地体会到《讲话》精神是自己从事文艺创作的灵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神圣的天职,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动摇和改变的信念。自己在国际国内获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乡土题材的作品。如198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0届摄影竞赛“亚洲文化中心奖”的《条条致富路》,先后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编入《中国摄影年鉴》、《亚洲优秀摄影作品集》,这幅作品是1984年,我春节深入农村时创作的,是反映一位农村条编专业户通过劳动致富的主题,歌颂党的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1983年我深入济南铁厂体验生活,创作的表现炼钢工人形象的《钢铁·汗水》,在全国影展中获得银牌;1984年春节深入胶东农村创作的反映农民家庭生活巨变的作品《海鸥飞来农家乐》在香港摄影比赛中获金牌奖。《滚煎饼》在全国影展中获铜牌奖。《八仙过海》、《励志篇》等十余篇作品1991年被文化部推荐参加“中国十位摄影家作品展”,到欧美、亚洲四十多个国家展出。被入选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反映时代气息、反映改革开放、表现人民精神面貌的作品,而且都是长期深入农村生活时创作的。在长期深入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地,无条件地长期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深入到火热的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采撷和挖掘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所强调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而忽视生活的现象时下却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大家的忧虑。有些同志认为《讲话》精神已经过时,不适合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但结论却恰恰相反,越是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越应当坚持不懈地遵循《讲话》精神。文艺家只有到人民生活中去,才能获得创作素材,才能激起创作热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而创作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来。
由于工作和事业的需要,近些年来自己主要从事摄影的组织工作。1986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和平年,为促进世界和平、繁荣摄影创作、加强摄影交流,在省委、市委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摄影家协会、济南市对外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在济南举办了轰动全国的“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这次有全国四千多人参加的被誉为“中国摄影界亚运会”的盛举,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列为我国政府国际和平年的重要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泰勒博士在贺电中称这次“以和平为主题的摄影比赛,将为和平事业作出贡献”。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为宣传济南、提高济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加强济南与海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9年至1991年,我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困难的历史时期,在此情况下,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省市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下,历时一年多时间,组织了20多位摄影作者,先后十多次深入到孔孟之乡拍摄、征集了一万余幅珍贵的史料、文物图片,精选了1800幅举办了《中国孔孟文化摄展》。展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伟大的先哲孔子坎坷的一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三孔”风光揽胜等内容,展览在济南、曲阜、北京展出后,在国内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五十多个国家的驻华使馆的官员、专家国际友人及国内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一万余人观看了展览,古牧、周谷城、余秋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展览应美国、南朝鲜等国的邀请将相继出国展览和交流。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礼”制,倡导“中庸”,他创办私学,推行“有教无类”,他自幼好学“诲人不倦”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他整理了《诗》、《书》、《礼》、《乐》使中国古代文化得以流传。在筹办展览的过程中,我们遵照毛泽东同志的“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的精神,客观地介绍评价孔子,重点的表现和反映了孔子及儒家思想中积极有益的东西,使人们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孔孟文化对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影响。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学说——中国思想史的滥殇——两千年集苑集枯,用仅有150年历史的现代纪实性语言——摄影手段,来表现这位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先哲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影响,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一面学习,一面探索,终于较成功地通过摄影图片,展示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主题。正如匡亚明先生在给展览的贺电中所说的:“属于全人类的孔孟文化,历来的宣传介绍注重文字者多而直观形象的图片鲜,《中国孔孟文化摄影展》正好填补了这一缺憾,意义重大,可喜可贺”。专家们的肯定和评价给我们以更大的鼓舞。为扩大宣传和影响,我们又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大哉孔子》,在筹办展览和编辑画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当今世界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变化,世人对人类优秀文化的选择,又一次把注意力集中于孔子身上,兴起了一股研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热潮。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9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向世界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是当代最富于智慧的人们所做的最富于理智的选择。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华大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当怎样去认识,怎样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为改革开放服务,怎样体现“古为今用的”的原则,这都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着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思考和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