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 • ARTICLE

难以割舍的记忆——《大众摄影》

  • 更新:2010-01-01
  • 来源:
  • 编辑:scope

在1979年“四人帮”被粉碎后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我的一幅《八仙过海》被入选展出,后来从《人民日报》看到韩子善老师写的“摄影艺术的春消息”一文还特别是点评了这幅照片,对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当时真的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更重要的是把我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距离一下子由原来的十万八千里拉到了近在咫尺,使我从此真正走进了摄影圈,开始迈进了摄影的殿堂。

1981年8月,我作为山东代表参加了由文化部、团中央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摄影创作座谈会”,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摄影界泰斗吴印咸、黄翔、吴寅伯等老一辈摄影家。文化部副部长陈荒媒在会上勉励青年摄影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重任,为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会议期间我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吴老和黄老讨教,当年老一辈摄影家对年轻人的循循善诱热心教诲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回想二十多年来这次会议应该是我个人摄影旅程中的一个起点。九月我又参加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二期讲习班,其间我的《秋谷传声》入选参加了中国“首届国际摄影艺术展”,第二年我的作品《钢铁·汗水》和《滚煎饼》又在“第四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和“首届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展览”中获银牌奖和铜奖。同年3月我被接纳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当我拿到会员证的时候,高兴的几乎一夜未能入睡,脑子里想着明天一定拿着会员证先给父亲看,让老人家分享我的喜悦,因为父亲是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他是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早在1964年我还上初中时,他就把他珍藏多年吴印咸编著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下册)借给我看,我反复看了多遍,而且一笔一划地抄写了一遍,甚至连插图也都画了下来,几十年来一直使我深受其益。第二天当我把会员证交给父亲看时,他非常郑重地把珍藏多年的被他称为中国摄影“圣经”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正式赠送给我,作为对我的奖掖,我当时真是兴奋极了,至今这套书一直与我的“手抄本” 同时珍藏在我的书柜里。

1984年和1985年《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年鉴》上登载了我的一些作品,当时因在地方上买不到摄影杂志,我还专门去北京东单红星胡同61号买了一些杂志送给我的朋友,让影友们共同享受这份喜悦。198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部又把我们的《条条致富路》选送到日本参展,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届摄影竞赛“亚洲文化中心奖”,从此我便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1月我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袁毅平老师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专程到济南出席开幕式,当时这对于一个在基层从事摄影组织工作的我来说,真是莫大的荣耀和鼓励。就在1986年3月山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成立,我被推选为主席,我想,协会成立了就要搞活动,1985年我曾参与策划和组织了在山东举办的“国际青年艺术奉献展”活动,恰逢联合国命名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我想借助“国际和平年”搞一个“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一定会有意义,青年人思想活跃,有追求、有探索、又有个性,这样可以给全国的青年摄影者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我很快就起草了一个方案,跑到北京找到中央电视台杨伟光台长,他当即表示同意。我又找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领导,也同样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和支持。有了“尚方宝剑”,我高兴地拿着杨伟光、吕厚民、胡颖三位领导的签字就连夜赶回济南,第二天就给时任山东省团委副书记的吴爱英作了汇报,并报告给省委,省委书记梁步庭、副书记姜春云都很快作了批复,紧接着又召开专门的筹备会,通报了情况、统一了思想、制定了方案,就这样一场“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的活动就紧锣密鼓的拉开了序幕。搞这么大的活动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经费,当时政府没拿一分钱,全是依靠社会赞助支持,实非易事。跑了许多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空手而归,记得有一次我骑自行车到几十里远的一家酒厂跑赞助,半路下起了大暴雨,前无村后无店,浑身淋了个透,因好不容易与厂长约好的时间,绝不能失约,就这样我们又骑车两个多小时赶到酒厂,厂长见我们淋得像落汤鸡似的狼狈相,下这么大也没有失约很受感动,就非常痛快地同意赞助,而且晚上又派车把我们送了回来,第二天我就感冒发烧到40度,连续发烧三四天,我想这就是一种应当付出的代价,不然说不定这个赞助还真拉不成。后来果真验证了这件事:几年后在一次省人代会议上我又隅到了那位厂长,说起了当年的情景,我再次表示感谢厂长帮忙,厂长半开玩笑的说“我要不是看到你们冒那么大雨到厂里去,我还真是没打算赞助,应当是老天爷帮了你!”

有了启动资金,各种筹备工作就很快展开了,然而当时全国各地各种影展比赛活动此起彼伏,我们的活动怎样才能有别与其他活动,怎样才有吸引力,怎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此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首先奖项的设立要有新意,要吸引人,此前全国及各地举办的各类影展比赛的奖项大都是综合性的,常规设奖都是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的方式。当时我想因为是青年人的大赛,所以从设奖形式和内容上一定要有创新,适合青年人的特点,所以就打破了传统的设奖方式,除了设立“国际和平杯”等大奖外,重要是针对摄影创作的特性设立了“最佳瞬间奖”、“最佳形式奖”、“最佳探索奖”、“最佳构思奖”、“最佳黑白奖”、“最佳风光奖”、“最佳色彩奖”等,后来实践证明,这种设奖方式对鼓励摄影创新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次活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除了近四万件来稿之外还收到了一千多件充满激情的来信,至今这些信件以及当时活动过程中油墨打印的一期期简报、一件件退稿的邮局存底都一直象文物一样被我珍藏着。当时收到这么多来稿是始料不及的,邮局一开始是邮包送,后来邮局不给送了,我们每天用三轮车去拉,最后因来稿太多了只好用汽车拉,每天拆邮件上千件,手腕都肿的不能拿筷子吃饭。

为了庆祝这次活动,还专门到北京找到周月(王昆之子)邀请了东方歌舞团在颁奖大会上进行演出,文化部及中央电视台、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周巍峙、杨伟光、吴印咸、袁毅平、吕厚民等专程前来出席颁奖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H·L·泰勒博士在贺电中称“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驻中国代表,我非常荣幸能被邀请参加为国际和平年而举办的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的授奖仪式,我谨向这次重要活动的组织者、参赛者和获奖者致意。我深信你们以和平为主体的摄影比赛将为和平事业做出贡献……”。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石少华在贺电中称:“这次大奖赛是参与发展世界和平运动的极好形式,是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家和全国人民对世界和平运动很好的贡献,也为推动我国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摄影事业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因忙于在美术馆布展,急着赶到省体育馆颁奖现场,匆忙之中忘记带工作证,被警察挡在门口进不了颁奖现场,那时又没有手机,没法联系,因连续的熬夜我坐在门口台阶上一会就睡着了。“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这时恰巧公安局宋局长从会场出来才让我进了会场。我看到八千人的体育馆内座无虚席,舞台前的平地上也席地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参加活动的摄影爱好者。当我听到吴印咸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向大会表示祝贺时,我激动地热泪盈眶,心里感到万分欣慰,这是老一辈摄影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后来这次活动被《人民日报》评为“国际和平年在中国”的九大活动之一。1987年我又荣幸地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聘为“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首届中国优秀摄影作品选拔大奖赛”评委;1992年受中国摄影家协会委托由我负责在山东承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同年在协会大力支持下又在山东举办了“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活动,作为“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重要活动在西安举行了颁奖典礼和展览开幕式。2003年我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3年至2004年又在济南承接了“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和“第十届、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2006年又在济南承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摄影节学术委员会会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刘雷、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顾立群、协会大型办主任王征及来自全国的摄影界理论家、策展人出席会议并参加了“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20周年纪念”暨“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摄影论坛”,三个月后我策划的“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世界大学生摄影展”在济南隆重开幕,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摄影家和大学生参加了展览。

以上流水帐式的回顾把我20多年来的经历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我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都难以离开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同样能为协会为摄影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应该是一位会员最大的荣幸,作为一个会员更应当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个大家庭的中兴,为摄影事业的发展而殚精竭虑,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这一荣誉。不管你是进行摄影创作、理论研究还是从事组织策展,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摄影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在这个大家庭中只要你努力了,都应当值得人们记忆。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华诞之际,我做为一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感到十分荣耀和高兴,因为我已做了努力。进入“天命之年”的中国摄影家协会,我坚信一定会在新时期能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热点资讯

站内检索